一、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条件
(一)社会历史条件:是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新的 社会生产力的增长以及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 壮大及工人运动的发展。
1 、 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发展的轨迹: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 、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时代条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对中国的影响
(三)理论渊源:
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和对中国传统 文化的批判与吸收及对孙中山思想的继承和超越。
1、对马列主义的继承与发展
1919 年 9 月 11 日,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第一次比较完整地向中国人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的学说。
二、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形成发展过程
(一) 形成的过程
1 、萌芽期 (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国民革命时期)
(二) 形成的特点
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 合的产物。
2 、毛泽东思想是在同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和发 展的。
3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的过程。
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1 、毛泽东思想概念提出的历史过程
1938 年 10 月,毛泽东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
1939 年 10 月,毛泽东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和中国实践相结合。
1941 年,张如心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 毛泽东同 志的思想 ” 的提法。
1943 年 7 月 8 日,王稼祥的文章《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的道路》中正式提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中国的共产主义。
1945 年 5 月,刘少奇提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实践之统一的思想 —— 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
1951 年 7 月 20 日,毛泽东在审阅习仲勋同志的报告时,对 “ 毛泽东思想 ” 作了如下表述: “ 毛泽东思想,就是马列主义和中国革命相结合的思想,这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人民革命运动的指针 ” 。
1981 年由邓小平同志主持制定的《关于建国以 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表述为 : “ 毛泽 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 ( 和建设 ) 的正确 的理论原则 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 。
2001 年 7 月,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80 周年 的讲话中指出: “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 央领导集体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 领导集体,带领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 论。这两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 既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包括了 中华民族优秀思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 ”
2 、如何准确理解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一系列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
(1) 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
(2) 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 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一、他们探索中国革命基本理论问题,为毛泽东的理论创造所采纳;